本文作者 / 姜天涯展鵬配资
1996年《文汇报》的一篇文章指出:“上海房地产销售广告选择报纸媒体发表的比例近九成。” 那是纸媒的黄金年代,也是房地产蓬勃发展的前夕。 这一期,我们不讨论房地产,只讲世纪之交的报纸房地产广告。 除了面积、房型、价格等信息要素之外,房地产商和委托的制作公司如何制造卖点?
01
在地图还是纸质版本、房地产还没有“**板块”概念的年代里,让大众迅速get地理位置的一种方法是:以知名度更高的地名作比。
比如这则《我们的缺点就是比彭浦新村远了4公里》说的是宝山的天馨花园,发布时间是1999年6月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6月18日
与同一版面的房地产广告相比,这确实是最有记忆点的一则。
同一版面的其它广告
虽然比彭浦新村还远了4公里,“但是,您只需花16万元就可以买到二室一厅坐享巴黎般浪漫生活”。
天馨花园也有更笼统的广告版本,《地铁,将缩短我们的距离》——放在今天标题先行的时代,每一个字都是常用字、不带问号的标题,就不够吸引人了。
这则广告想要告诉潜在客户的是“地铁一号线延伸段的‘大黄站’就在附近”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8月4日
虽然最终大黄站没有出现在上海的地铁版图中,但是5年后,当1号线北延伸段通车后,天馨花园只比彭浦新村站远了4站。
相似的广告还有《田园都市经典之作:春申路多一站,省8万》。当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时候,价格优惠就是一个卖点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11月17日
地段是在上海买房的一个重要因素,即便市中心的楼盘,也会用这个句式,强化位置优势。
比如1997年10月25日《新民晚报》上的广告《南京与北京的距离,其实只有5分钟》说的是静安名人天厦——嘉发大厦。
作为一个在北京西路的小区,这个“5分钟”的意思是:“左拥北京路大户风采,右抱南京路繁华商圈”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7年10月25日
“密切联系地铁一号线,二号线就在家门口……黄河路美食一条街是自己家的宴客厅,人民广场8000m²绿地近得好像私人花园,南京路上最fashion的招牌入夜就像华美的壁画……”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7年10月23日
如果本身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也可以把未来放在广告当中。
以下这则《热烈祝贺地铁1号线延伸段通车》,看起来很像新闻,其实是“经纬城市绿洲”在2004年做的整版广告,广告中写了一句公式“6+1=M7”。
意思是,该小区未来会接地铁7号线。
来自《解放日报》
2004年12月30日
在7号线未开通之前,会有“6部空调巴士,在小区与地铁1号线共富新村站之间来回穿梭”,等于“模拟7号线提前通车”。
02
如何暗搓搓指出自家房子的优势?
方法是:自问自答,模拟知乎、论坛模式。
在这则《我为什么要买大宁路700弄商品房?》中,27号3楼的汤先生提出了二元难题:
“在闸北找房子,要么太贵,交房时间长,等不起也买不起;要么不贵,但太远,仿佛‘插队入户’。”
好在,这里的房子价格不贵,路又近。
但缺点也是有的:“房子太大……一套房要四十万出头,一般人家买不起,如果房子面积小一点,我还想买两套。”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5年2月11日展鵬配资
18号2楼徐先生是“大户”,他一下子买了四套,两套办公,两套居住。他觉得小区的优点是:房型较好,增值较快。
熟稔知乎模式的,还有大华的房地产商。
1999年,新民晚报的广告《奇怪,大华也有“南京路”吗?》也是自问自答模式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4月16日
广告自己给出了解答:“是的。对于始终叠创辉煌的大华社区,自然会有‘南京路’。”
“沪太路、华灵路和新沪路无疑已构成日趋成熟的大华社区的黄金地段,成为大华地区的‘南京路’。”
这看起来有些夸张。因为从1999年的报纸上看,大华有了一个银行、两家超市、宝汇商场、新沪商场——不足以称之为“南京路”,只能说大华小中心初具规模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4月16日
作为一个年轻的社区,“大华”二字得名也就30多年的时间,是从“大场新华”中演化而来。
1988年大场镇才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,首选就在新华村土地上。
等到1997年前后,包括北华、南华、怡华、锦华、馨华等系列商品住宅陆续推出。
可以说一直到90年代中期,大华还没有可以称为业态的商业。为了做房地产的配套设施,药房、超市、影院才陆续开始建设。
所以,世纪之交的大华房地产广告,需要在配套设置上做功夫。
于是,就有了《奇怪,大华也有“南京路”吗》的广告。
在内容营销上,大华很懂。
1999年8月,其在《新民晚报》的广告标题是《大华·文华苑每天售出5套的秘密》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8月11日
1999年3月,广告标题为《六万人的市级文明社区的诱惑》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3月17日
1999年5月的《实话实话文华苑》的slogan是:“我的优点,您享受;我的缺点,我承受”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5月6日
而其中说的“缺点”指的是:“对不起!我们的面积大了一点,虽说房子是越大越舒服,但超过预算会增加您全家的压力。所以我们宁愿自己承受减少利润的损失,请还是用原来的预算买大一点的房子。”
03
世纪之交的报纸房地产广告,还有一个卖点,就是欧陆风。
这从广告用词可以看出:
“再现法式经典生活”;
“试与欧洲争辉煌”;
“波光粼粼的水边,住着快乐自足的人们,这将是阳光威尼斯——你可以看到的梦想”。
欧陆风的元素,也可以藏在一组公式里。比如浦东“爱法新都”小区在1999年的广告中,用了“(√凯旋门+√白金汉宫+√罗马广场+√卢浮宫)²=爱法新都”这样一个公式,表达其对欧陆风的吸收运用。广告上这么描绘这个公式的来历:“走访欧洲数十国,浏览欧洲各地,各时期经典建筑,拍摄近百卷胶片”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10月11日
不仅是欧陆风,房地产广告也可以走进北美,虹口冠都公寓1999年的两则广告,分别为“入主‘白宫’”和“我住‘白宫’”。
来自《解放日报》
1999年11月18日
来自《解放日报》
1999年12月2日
这些欧美概念,最终落成了扎扎实实的凯旋门,明明白白的拱券、数量可观的雕塑、绕不开的罗马柱。
这一部分,我们曾在《》中提及。
简单来说,欧陆风是一个曾广泛应用于房地产界的词汇,始于1990年代后期,是一种杂糅了商业营销与建筑风格的笼统说法。
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,必然映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。欧陆风代表了那一时期的审美,和对“品质”的理解。它售卖的除了房子本身,也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期许。
再回看这一时期不管是拿知名方位作比,还是自问自答,其实也是上海“一年一个样,三年大变样”的缩写。
虽然现在每天通勤可能要跨3个区,但过去,跨两个区,不啻于一次远行。
随着上海城区的不断扩大,如何告诉大众房子在哪里、未来的配套设施有哪些,都在夸张的广告中得到回答。
04
最后,还有一个时代限定彩蛋——蓝印户口。
最初,如果想通过购房渠道获得蓝印户口,条件是购买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外销房。
1996年,《上海市购买新建内销商品住宅申报蓝印户口的暂行规定》发布,外省市单位和人员购买新建内销房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、价值在40万元以上的,可申报1个蓝印户口。
1998年,政策放宽,购房面积或者价格达标都可以申报,且从原先的5年改为3年即可转为上海市户口。
按面积算,浦东之外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,或者浦东新区达到65平方米。
按价格算,市中心区总价达到35万;
浦东小陆家嘴地区32万,非小陆家嘴地区的内环以内地区16万;
闵行、宝山、嘉定18万;
金山、青浦、松江、浦东内环外等地区10万,就可以申报蓝印户口。
《新闻晨报》1998年
11月26日的报道
翻开这一时期的报纸,蓝印户口是当仁不让的卖点,你可以看到诸如《上海人10万蓝印户口,有了家就有发展》、《9.5万元等于三室一厅+蓝印户口》这样的广告标题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1月6日
而离黄浦江不远的浦东金茂花园1999年10月15日在《新民晚报》上的广告,也不忘加上其最大的价值——10万元按政策协办市区蓝印户口一个。
来自《新民晚报》
1999年10月15日
从1996年8月1日到1999年10月底,浦东新区蓝印购房入户累计总套数2585套。
如果你当时口袋里有40万,选择浦东非陆家嘴地区160平以上的房子,那么,可以报3只蓝印户口。
但这项政策,只存在了6年。
1999年起,上海每年办理蓝印户口的人数指标控制在1万人。但申请人数逐年增加。2001年7月已经用完全年指标,2002年3月已经用完全年七成指标。
来自《解放日报》
2002年4月4日
于是, 2002 年 4 月 1 日起,上海停止受理申办“蓝印户口”,转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居住证制度。
更多上海故事,点击下方
写稿子:姜天涯/
拍视频:姚祖鸿/
编稿子:小泥巴/
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
请给我们留言,获取内容授权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